<samp id="rofcx"><rp id="rofcx"><table id="rofcx"></table></rp></samp>
  • <p id="rofcx"><del id="rofcx"><xmp id="rofcx"></xmp></del></p>

        報告顯示地方財政自給率呈下降趨勢

        發布時間:2017-12-22 10:21:19
        編輯:
        來源: 經濟日報
        字體:

       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連續第三年就地方財政經濟運行發布報告。報告認為,地方財政經濟運行中的風險在快速變形,且日趨復雜化,建議從整體上把握公共風險,強化財政、金融和經濟風險統籌管理,從改革和政策入手,打通各種風險治理之間的壁壘和屏障。

        近日,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(以下簡稱“財科院”)發布的2017年地方財政經濟運行調研報告顯示,地方財政經濟運行平穩,總體上向積極方向發展,但隨著內外環境的變化以及各項改革的推進,地方財政金融風險出現了一系列新情況和新變化。

        經濟增長韌性與質量均提升

        報告指出,一些問題值得高度關注。比如,政府與市場邊界尚不清晰,財政事權范圍不確定;公共服務外溢性明顯的領域,其事權劃分難度較大;基本公共服務的基礎標準和分擔方式有待完善

        報告表示,2017年前3季度全國GDP增速為6.9%,經濟增長的韌性和質量都在提升。“從經濟增速來看,西部地區增速最高,東部地區與全國平均水平持平,但支撐各地區經濟發展的動能不同,新舊動能轉換速度不一。”財科院院長劉尚希介紹。

        東部地區新舊動能轉換速度加快。東部地區新舊動能轉換加快表現在高技術更迭快、業態多元、產業融合發展、產品發展個性、要素成果分享等方方面面,創新在技術、產品、市場、商業模式等各個層面全面體現。

        西部地區仍以投資(尤以政府投資)拉動,新舊動能轉換呈點狀突破。近年來,西部地區經濟增速位居全國之首,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也位居全國之首。如2016年,西部地區GDP增速平均為8.2%,同年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為12.2%。

        相比較而言,西部地區新舊動能轉換呈“點”狀突破。如貴州的“大數據”發展戰略“異軍突起”。2017年前3季度,貴州全省規模以上互聯網和相關服務,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營業收入分別比上年同期增長40.7%和20.7%。

        東北地區消費穩步提高。2016年至2017年前3季度,東北經濟穩中有進,總體已呈增勢。從拉動經濟因素來看,消費保持平穩增長,除遼寧省增速放緩外,其他兩省消費始終保持穩定較快增長。

        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是財稅體制改革重要內容之一。從調研情況看,各地均按照中央要求,積極推進財政事權與支出責任改革,制定了改革實施方案。例如,西部的陜西省以文件形式明確了改革的時間表和路線圖,貴州省完善省以下轉移支付制度,注重新增改革因素對市縣財力的影響。東北地區適度加強了省的財政事權,保障了市(縣)履行財政事權,減少并規范了省與市共同財政事權,建立了財政事權劃分動態調整機制。

        此外,一些問題值得高度關注。比如,政府與市場邊界尚不清晰,財政事權范圍不確定;公共服務外溢性明顯的領域,其事權劃分難度較大;基本公共服務的基礎標準和分擔方式有待完善。

        財政運行風險日趨復雜

        報告認為,財政能力背后隱藏著風險,比如地方財政自給率呈下降趨勢;支出剛性越來越大,財政“托底”風險隨之加大

        “同時,我們也發現地方財政經濟運行中的風險在快速變形,且日趨復雜化。”劉尚希說。從橫向區域維度來看,一些指標在東、中、西和東北地區之間表面上趨同,但實際發展質量差距很大,經濟區域分化出現新特征。從縱向時間維度來看,一些財政經濟發展指標看似在變好,實質是風險隱藏或者變形。

        報告分析了經濟區域分化出現的一些新特征。比如,各區域一二三產業比例趨同,但實際質量差距明顯。東部地區因較早實施產業升級、科技創新,以及在教育、研發等領域的持續高投入,其第三產業保持高增長,為經濟增長提供了新動能,也成為其經濟的主要支撐。中部和西部地區二產和三產基本保持穩定,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成效。東北地區產業結構呈現“被動優化”,在經濟不景氣背景下第一和第二產業出現不同程度的萎縮,導致企業與勞動力轉向第三產業,形成一產二產下降,三產上升的局面。

        報告認為,財政能力背后隱藏著風險,比如地方財政自給率呈下降趨勢;支出剛性越來越大,財政“托底”風險隨之加大。“基本公共服務支出呈剛性增長態勢,加之應對環境修復治理、人口老齡化、城鎮化以及補短板等都需要增加財政支出,一些地方收支矛盾已經十分尖銳,一些縣區確保工資發放都成了難題,財政運行風險上升。”劉尚希說。

        國家統計局統計科學研究所所長萬東華認為,對財政支出規模應適當控制,“既然經濟進入了新常態,經濟增速、財政收入增速都在放緩,那就要壓縮那些不該支出的項目,改善民生支出”。

       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部長陳昌盛強調,要高度關注地方政府隱性債務擴大的問題。“地方變相借債和違規違法借債的現象,包括PPP、產業基金中的違規操作,都需要引起高度關注。”他說。

        提升化解風險綜合能力

        當前所面臨的公共風險不能從哪一個領域孤立地看,財政風險、金融風險和經濟風險之間是相互轉化和相互穿透的。因此,必須從整體上把握公共風險,提升化解公共風險的能力

        當前各種風險存在的深層次原因是什么?報告認為,這源于“風險大鍋飯”和“小馬拉大車”情況的存在。

        劉尚希解釋說,經過多年財政改革,激勵機制已建成,但構建風險約束(分擔)機制還只是剛剛破題。“風險大鍋飯”情況依然存在,這導致公共風險擴大,最后不得不由政府財政來兜底。“小馬拉大車”的情況,一方面是地方政府尤其是基層政府財力與事權不匹配,導致其“財力小馬”拉“支出大車”;另一方面是基層政府財政能力與事權不匹配,導致“能力小馬”拉“辦事大車”。

        對于如何更好防范和化解風險,報告建議,應準確把握財政、金融和經濟風險三者關系,提升化解風險的綜合能力。“當前所面臨的公共風險不能從哪一個領域孤立地看,財政風險、金融風險和經濟風險之間是相互轉化和相互穿透的。因此,必須從整體上把握公共風險,提升化解公共風險的能力。”劉尚希表示,需要從改革和政策入手,打通各種風險治理之間的壁壘和屏障。

        報告建議,首先加快要素市場化改革,促進金融“血液”有效循環。目前,要素市場并沒有完全市場化,還受很多的體制機制束縛。在這種情況下,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就大打折扣。同時,全要素生產率、勞動生產率、潛在的經濟增長率都會因此而受到影響,最終導致整個社會公共風險上升。

        “在要素改革中,利率的市場化改革是關鍵。在現代經濟中,資金或金融是經濟的血液,利率沒有實現市場化,就等于血液不暢通,經濟也就會產生重大風險。金融體制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是監管體制的改革,具體來說就是要弱化對資金的監管,同時強化對風險的監管。”劉尚希說。

        其次,報告建議推動政府治理改革,警惕政府自身制造風險或產生“合成謬誤”。“所謂合成謬誤,就是對局部說來是正確的東西,對總體而言不一定是正確的。”劉尚希解釋,當前我國宏觀經濟政策制定和實施過程中一個問題是,大量政策是各級各部門從自身角度出發制定出臺的,從各自部門角度看也許是有道理的,但每個部門都認為各自所為是正確的事情,合在一起可能就是錯誤的。

        報告建議,宏觀政策應致力于維護市場公平競爭的環境,促進市場決定性作用的發揮,即為產業發展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,建設統一公平的市場體系,充分發揮市場發現價格、配置資源、公平競爭、自動出清的作用,防范和避免宏觀經濟政策實施過程中的“合成謬誤”。

        此外,報告還建議,發揮財政在治理中的基礎性作用,強化財政、金融和經濟風險統籌管理。“系統性金融風險防范與危機救助,財政與貨幣當局缺一不可。應充分借鑒歐美國家財政監管經驗,發揮財政在財務信息方面的優勢,在金融穩定及金融監管過程中,發揮財政的獨特作用。”劉尚希表示。

        關鍵詞: 自給率 財政 趨勢

           原標題:報告顯示地方財政自給率呈下降趨勢

        >更多相關文章
          無相關信息
        最近更新
        www.filesyncsoftware.com 兩江新區城市網 - 關于我們 - 聯系方式 - 版權聲明 - 招聘信息 - 友鏈交換 - 網站統計
        Copyright© 2014-2017 兩江新區城市網(www.filesyncsoftware.com) All rights reserved.
        豫ICP備17010346號 未經過本站允許,請勿將本站內容傳播或復制.
        聯系我們:295 911 578@qq.com
        亚洲成在人线A免费77777_日本三级,免费视频_亚洲区 视频区 小说区_亚洲色图100p
        <samp id="rofcx"><rp id="rofcx"><table id="rofcx"></table></rp></samp>
      1. <p id="rofcx"><del id="rofcx"><xmp id="rofcx"></xmp></del></p>